寻找端午节的“无形粽子” 端午文化探源
时间:2017-04-01 22:47:57
导读:
端午,传扬的是一种文化
  粽子传情一枣之粽表示全心全意;二枣之粽寓朋友之间如二箸结识配合默契;三枣之粽是祝福禄寿三星照户;四枣粽表四季平安……
  端午节与春节、中秋节节并列为三大传统日子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习惯。历史上端午节有许多别称:端阳节、女娲节、重五节、五月节、沐兰节、天中节、天长节、龙船节、解粽节、女儿节、墨客节以及地腊和龙日等,各个地区又有为期不晚的习俗,除相干祭奠活动外,还有赛龙舟、食粽子、兰汤洗浴、插菖蒲、悬艾草、拴五色丝(避兵缯)、挂香袋、戴香包、交锋、击球、采草药、斗百草、荡秋千、熙游避灾、给小孩涂雄黄、饮用雄黄酒、菖蒲酒、吃五毒饼、咸蛋和时令鲜果等。端午节又称五月节,各个地区的节期长短也不重样,但有一点是同样的:这是咱们先人为合理布置一年时辰生活的需求而建立的自然日子,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。三大日子把一年非常平衡地分成三大时期,利于人民布置自己的生产和生活。过去老北京在三大节要清理欠账,恰是这种合理布置自己劳动与休息的一种反映。
  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主要包含有三种说法:夏、商、星期三代时的夏至节、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的辟灾驱邪、吴越民族对龙的图腾祭。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在此日子中嵌入了许很多多历史传说人物故事,主要包含有五个人:春秋时期楚国爱国墨客屈原、越王勾践为了练习水军而划龙舟、吴国大臣伍子胥投钱塘江、汉代为治水而殉职的苍梧太守陈临、东汉浙江孝女曹娥。人们之所以怀念这五个人,主要为体现两大灵魂:一是爱国家,发奋图强;二是爱人民,厚德载物。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均来自于舍己为人,道德自律的故事。如插艾草习俗是来自于唐代末年的传说,农民叛逆首脑黄巢行军中见到一位背着大孩子、拉着小孩子逃避兵乱的妇人,黄巢问她为何背大拉小?妇人答:大者为邻寓所托,小者乃自己所生,要不负邻居信赖。黄巢大为打动,命她在自家门前插艾草,以保平安。妇人不愿自享平安,而是把此事告知全村人,使得全村均免灾害,因而成俗。北京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也有一个彭姓人,怕一位算错账的卖油老人吃亏,不占小廉价,每每按高价格买老人的油,而得插艾草保平安的传说。这些故事均是要求人们进行道德自我限制,发扬连合相助灵魂的。
  端午节是先人留给咱们的内涵深刻、民风事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咱们要享有日子文化,弘扬日子灵魂,使日子成为凝结人心的很大力量。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,但各个粽子里“包”着的倒是丰盛的文化内涵,粽子外观如心,是可以当礼品送的。历史上北京曾有一枣之粽表示全心全意;二枣之粽寓朋友之间如二箸结识那样配合默契;三枣之粽是祝福禄寿三星照户;四枣粽表四季平安;五枣粽是祝五子录取,高考得中……粽子传的是情!而端午节传扬的则是一种灵魂,一种文化!
  端午节的“标记性”物件儿
  朱砂判、布老虎、避瘟猴、药葫芦……
  端午节又称重五节和蒲节,是民风一年当中三大日子之一。三大节各有形象代表,各有应节食品,以端午节最丰富不过。在应节食品方面,除去为怀念屈原医生的粽子以外,还有“五毒饼”(点心)黑白桑葚和红樱桃。在形象代表方面,就更所在多有了。除门窗插蒲艾,首先是街门楣上贴“朱砂判”,别称“(斩)五毒判”即以朱砂画在黄表纸上的钟馗。至于摆件挂件就更加多了,有镇宅的“布老虎”、避瘟免灾的“避瘟猴”、医治百病的“药葫芦”以及祈福迎祥的编织物“盘肠(如意)牌子”等。
  这些摆件挂件,除应节市面上有所供应外,多为家中小孩,特别是小姑娘们自己着手经心加工。除打牌子(中国结的原型)外,巧手的姑娘还能自做微型布老虎。关于缝制小布老虎难在剪裁那一块小黄布和一块小白布上,下料适度才能保障缝起来顺利是样和有灵魂。当然填糠也要求严格,必需主体充实,四脚坚硬才算达标,老虎尾巴是后缝上去的,空布捻当然容易,若是也填上糠难度就更大了。有一种说法,缝制布老虎宁缝一尺(别称“老虎枕头”)不缝寸半因为小的实在难做。早年巧手的小姑娘,自己缝制出精巧的小布老虎佩带在襟上,比戴一串五色线缠的小粽子更觉得光彩。
  哪些是“避瘟猴”?原来,它是用一块小方布,包上一团锦花对角十字缝起来,而后把三个角联结一处,留一角支出,最终用针线把一个草籽珠子穿在制造型的上端,便成了一个淘气的猴。支出的那个角作为“手”,再给它安上一把用麻线做的小笤帚,这猴就变成“避瘟猴”,亦称“扫瘟猴”了。
  说了半天,也许您不一定能有详细的观念。这么说吧,您看见过布艺品中,有一种用缎子缝的、三个或四个小孩围坐合抱成的一个“南瓜”吗?那就是“避瘟猴”的原型发展来的,当然它是把个体变成群体了。
  至于“避瘟猴”的来历,无详考。小时候,曾听祖辈讲过它也许与孙悟空当过“弼马瘟”有关。孙悟空是猴,弼与避同音,因之就让猴拿起笤帚扫除瘟疫,寄意消灾保健康。
  端午节与五月头八的药王庙会紧相连,因之“药葫芦”也作为端午节的一个形象代表,被广泛挂在千家万户的门窗上。药葫芦是折纸或剪粘结合的“园雕”工艺品,也是纸工艺“翻花”的本源。
  “朱砂判”即钟馗。传统戏曲中和民风都称“判儿”。往年端午节科班都演应节戏,首先演的就是《斩五毒》,亦名《五判官》。那是一出纯跳舞的戏,由五位演员扮五个判官执剑跳舞,斩除蝎子、蜈蚣、蛇、蜘蛛和疥蛤。记得最终一次看《斩五毒》是富连成科班元韵两科合演的。演员有殷元和、刘元汉和夏韵龙等,时辰是1942年夏历五月头五。
  早年端午节的应节戏还有《盗仙草》。《盗仙草》是比较常看到的一出武旦小戏,端午节上演大有不一样,连演三天,场场爆满。记得冀韵兰、高韵昇、韩韵杰三个人的“脱手”非常出彩。六七十年前的印象念念不忘。
  提到五毒判,全称应为“斩五毒判”,这个就是在黄表纸上,坊间画工手绘的仗剑钟馗,常常下面还有五毒形象,简约粗犷、活泼非正常。
  早年有的家庭院中有石榴树,赶巧端午盛点火红,老奶奶赏石榴花,戴石榴花也是端午佳节一景。
  旧时因卫生条件差,为防有小虫侵占儿童,祖辈则用雄黄酒涂儿童耳、颈、手腕、脚腕,最终在小儿脑门上写一王字,这常常也是日子快乐高潮。
  以五色线缠“粽子”,当属小孩儿过端午节最初学会的最简单的一招。
  缠“粽子”的五色线,预先常常由老奶奶留下几绺给小孩绑手腕、脚腕,还振振有词“五色线绑四肢举动,妞妞(或柱儿)不被虫虫咬”。
上一篇:粽子的文化
下一篇:全国各地的粽子们